发布时间:03/04/2019 15:47:52
为更好传递“三师”志愿精神,动员、选拔并组织更多在地“三师”专业志愿者下乡,将“三师”的技术力量和宝贵经验落实到乡村建设中去,4月3日,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曾宪川主任一行到广州增城开展乡建经验交流。杜黎宏、罗竑、林广臻、梁迪宇、向晓荣、陈静、武文溥等“三师”志愿者参加活动。志愿者一行考察了增城区夏街村古驿道、增城非遗生活馆、正果老街工作站和派潭大坝社社区营造工作并召开座谈会,交流下乡经验,总结“增城模式”。本次交流活动由增城区城乡院和图鉴规划勘测设计公司协办。
当天上午,“三师”专业志愿者一行前往增城派潭和客精品民宿和正果好客精品民宿调研,增城在地“三师”武文溥分享了如何协助当地引进民宿,由民宿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的历程,其他志愿者就民宿周边环境整治和经济体打造提了专业建议。
志愿者一行在派潭镇汉湖村“晴耕雨读”儿童图书馆前交流
在正果古街,“三师”专业志愿者与万科集团有关负责人交流了正果古街旧城改造项目,认为应借鉴永庆坊改造经验,拿出“绣花针”功夫当好古街守护者。受增城古村之友正果工作站启发,曾宪川主任表示,“三师”委员会也应设立基层工作站,鼓励更多在地志愿者发挥属地优势,做好乡建工作和志愿服务。
曾宪川主任一行在正果古街旧城改造项目沙盘前交流
在夏街古驿道考察过程中,志愿者武文溥分享了将“榄人榄园”“众创空间”等榄雕、传统服饰、花艺、民宿项目引入古道古村,并协助争取资金、指导空间改造,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增城模式”。据悉,增城区城乡院自主研发的“人居众采”小程序,为提高志愿者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便利性和公众对人居环境整治的监督力度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
志愿者一行在夏街古驿道“榄人榄园”工作室前交流
座谈会上,各“三师”专业志愿者畅所欲言,分享下乡心得,交流乡建经验。“三师”委员会秘书长杜黎宏表示,“三师”中不乏政府公务员、国企管理者、民企负责人、高校师生等,大家利用业余时间甚至工作时间踊跃参与三师下乡服务是一种可贵的情怀。增城区城乡院曹凯滨院长补充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古语中“三”即“多”,希望通过“三师下乡”引导更多社会人士参与进来,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三师”委员会常委罗竑认为,“三师”共同缔造工作正经历着从抽象到具体、从成熟志愿者为主到更多年轻志愿者参与、从广州周边活动向更多基层市县拓展的转变,这表明随着不断总结,“三师”工作有了抓手和出路,将有更多项目趋于落地转化。
乡建经验交流会现场
就乡村经济发展,林广臻博士提到乡村工作如同蒸酒,应以点带面扩散开来,一方面通过组织包装将农副产品外销,另一方面又可结合乡村特色活动或精品民宿,打造农产品的地域品牌,通过游客或互联网形成二次消费,以此带动小范围的乡村产业,改变当地农民的收入结构,提高他们的收入。“三师”委员会委员梁迪宇以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驿道游学·南粤古驿道少儿绘画大赛为例,认为应通过南粤古驿道的挖掘,不断为古驿道周边引入流量,培育循环经济产业。省规划院陈静表示,“三师”要做好“参谋”,结合周边的环境资源,提炼出哪些改造适合共同缔造,哪些改造适合传统文化弘扬。志愿者武文溥指出,“三师”志愿者可通过培训指导,鼓励更多的新乡贤返乡和村民一同创业,以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之路。
就乡村城市化问题,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副秘书长向晓荣认为,乡村建设要避免城市化,应该保留其独特的个性,描绘出“这边独好”的风景;同时,应注重乡村内涵,文化为魂才能长久发展。省建筑设计院黄睿民指出,乡村建设需要解决人与屋的关系,提高乡村土地的增值空间,但也要因地制宜,制定村民能够接受和实施的规划。
下一步,“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将以“增城模式”为范例,通过推动设立高校三师志愿者联络站、基层设计院乡建中心、在地三师志愿者工作站等形式,加强组织建设,更广泛地传播志愿精神,吸引更多青年和在地志愿者参与乡建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同时探索推行共建共治共享的在地服务模式,推动志愿行为“深耕”发展,提升乡村整体风貌。
(文:郑志伟、武文溥、黄睿民;图:黄睿民)